2)第二十五章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_寒门贵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并且在书体演变上,更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钟繇和王羲之。

  钟繇是三国时人,开创了由隶书逐渐到楷书的转变过程,而王羲之的大名更是无人不知,号称书圣,在他的手中,才真正将楷书发扬光大。王羲之的小楷代表作《黄庭经》《乐毅论》等,笔势流丽,神采焕发,尤其《乐毅论》更被称为“正书第一”。

  但问题在于,徐佑穿越来的这个时代,琅琊王氏已经在五胡之乱中遭遇了灭族之祸,小小的蝴蝶都能引起一场千里外的龙卷风,何况这样大的变故?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空里,无论是南楚,还是北魏,都没有王羲之这个人!而徐佑刚才看通婚书时之所以咦了一声,正是因为婚书的楷书字体竟然还是两百年前从钟繇演化而来的并不是很成熟的半隶半楷的结构。

  众所周知,隶书最典型的用笔是波挑,其形态以蚕头雁尾为特征。这份通婚书大部分波画、挑画的收笔与汉隶没有多少区别,但起笔却用楷法,改逆入为切入,变蚕头形成斜方形。这样一来,波画为中间平两头翘,俨如一叶小舟。竖撇的起笔亦顺锋斜切,却是楷书的写法。而钩画有的像隶书,有的像楷书。点也很有特色,均为三角形,多为方笔,撇、捺、钩多取圆势。

  楷隶相参,正如同每一次字体演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本身没有什么大惊小怪。

  徐佑只是感叹,两百年间,世上竟然再没有出现第二个能够领导书法变革的王羲之!

  穿越了两个时空,见证了数百年的风云变化,原来,书圣还是只有一个!

  发完了感叹,再接下来,徐佑差点有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他突然想到,也许他是这个世上,唯一一个会写王体的人了。

  在他的前世,身居高位的徐佑不管是赶国学盛行的风潮也罢,还是自身爱好使然,前后十几年曾拜了多位名师,先学王羲之,后学褚遂良,再学欧阳询,天资聪慧加上勤奋刻苦,一手楷书既得王之媚趣,也有褚之疏瘦,偶尔显出欧阳之险峻,功力不说有王褚欧十成,却也有了四五分的神韵。

  更奇妙的是,就在刚刚,他提起笔的刹那,身体和心灵仿佛进入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周边的一切事物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似乎在这片无垠的天地之间,只有他手中的笔,和笔下的字。

  所以一蹴而就的退婚书,就连他自己看来,也是发挥了百分之二百的水准,足足有王体七八分的灵动,完全没有一点的生疏和断续。

  莫非是因为原来那个徐佑精通武学,腕力和全身的协调力都要比自己强上无数倍,所以两者结合才有了这样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

  徐佑

  请收藏:https://m.bg8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