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百九十一章 黄河改道为何难,迁都之议_万历佑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万历佑明正文卷第六百九十一章黄河改道为何难,迁都之议去年九月,庐州、凤阳、淮安、扬州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按照有司统计,产生灾民上百万,朝廷光是赈灾就用去了五百余万两银。

  而今年,朱翊钧到来的时候,这一带又有水灾,连带着河南开封、南阳以及苏锡常地区,都有水灾泛滥。

  可以说,整个江淮地区,连带着附近的地方都经常出现洪灾,这一带的黄河几乎年年泛滥,还连带着让不泛滥的流域发生旱灾。

  这固然与小冰河气候有关系,但也跟黄河被强行改道夺淮入海有关系。

  因为黄河本来的正常流向应该是从华北入海的。

  只是在元朝时期一次黄河泛滥后,就改成了从淮河入海,而至此以后,尤其是明朝迁都北京后,为了漕运水运充沛,就一直人为的强行保持着现状。

  可黄河的自然流向本就是从华北入海,所以,他会经常因为气候的原因决口改道,就像神龙摆尾一般,经常往北方摆,而一摆就会造成大面积的洪灾泛滥,以致于这一带水灾频发。

  历史上,黄河改回去后,决口改道的频率的确大减,整个黄河流域的水灾无论是频率还是严重程度也大减。

  由于黄河水患在大明历史上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当然,在其他朝代,黄河水患也很让人头疼,只是在大明时期因为漕运变得尤其严重,几乎是一年泛滥一次,所以明朝的很多治水能臣都意识到这跟强行让黄河夺淮入海有关。

  何况,汉人本就有遵循自然的哲学思想。

  所以,在朝中,以潘季驯、梁梦龙为代表的大臣其实都主张过让黄河回归故道。

  只是让黄河回归故道,涉及到对漕运的影响,和开掘新河道时对新河道占据的农田和村庄的影响。

  “潘卿,朕记得,你上疏提过,大河水患要想彻底解决,根本上还是要让大河从北边出海,只是若这样改,必伤漕运与花费颇巨,故要等待时机,现在时机可已成熟?”

  朱翊钧这天也因外面秋雨淋漓,而问起新任户部尚书潘季驯来。

  潘季驯回道:“启奏陛下,臣认为已基本成熟,一则如今朝廷财力充沛;二则正值官进民退之时,不缺民夫;三则眼下宇内咸服,正是陛下大改之时。”

  “朕也是这样想的。”

  朱翊钧说着就看向其他公卿:“不知诸卿如何看?”

  这时,王锡爵拱手道:“陛下,以愚臣之见,要想令大河改回故道,首先是要改漕运为陆运或海运;内阁已议过,陆运现在虽有马拉列车,到时候可以一次性承运大量货物,只是得继续建设更大的工程,把在各处修建的列车路线彻底连贯起来,变成横贯南北的大路线!”

  “这种大路线最好应该皆是铁路,而不是木路,如此才更耐用,毕竟南北运载货物

  请收藏:https://m.bg8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