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零九章 江南士子,应诏去大西南大西北_万历佑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予文人的荣耀,也能让一些文人更有动力为之付出心血的。

  这一天,苏州长洲。

  冯家宅院内。

  生员冯梦桂刚与自己弟弟冯梦龙一起抄完书回来,就见冯梦龙又坐在了书案上,奋笔疾书,便问道:“才抄了一天的书,也不歇歇。”

  “歇什么,弟还要写书呢。”

  冯梦龙笑着回了一句。

  “汤临川写个《还魂记》都能得圣上恩赏,我也能!”

  “何况,我也已经收集了许多民间传奇,正等着编写成书呢。”

  “现在我先写好,没准将来也能有机会被收进大典里,或者进各大图书馆,还能让你我兄弟多抄一段时间的书,多靠抄书挣得一些钱。”

  随后。

  冯梦龙就又说了几句,言语间明显也有想通过文学创作而被皇帝注意到的意思。

  冯梦桂听后没有阻止,只是笑了笑,道:

  “仔细把眼睛熬坏了。”

  江南文人多。

  能做官的江南文人在庞大的江南文人基数面前,算是少数。

  而通过中进士做官的,更是凤毛麟角。

  大部分江南文人只能在社会上从事其他职业,乃至没有职业,成为游手好闲的生员。

  没错。

  江南有一大神奇现象,那便是,很多游手好闲之徒不是没有文化的人,反而是生员举人这些有文化的士子。

  历史上的大儒顾炎武就因此把生员和胥吏、乡绅并列为三大害,言他们是天下游手好闲、造谣生事的主力军,有过分的还到处耍流氓,而又因为是有文化的流氓,所以让官府也颇为头疼,很多时候也管不了,且破坏力更大。

  现在,朱翊钧振兴文教事业,也算是通过解决大量文化人就业的问题,减少游手好闲的江南文人数量。

  “这还不够,让他们忙起来创造的价值还不算大,得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价值。”

  游赏苏州的朱翊钧,这一天站在苏州虎丘塔旁,看着远处一庭院内,正认真抄书的江南文人们,对申时行、李成梁、王锡爵等说了起来。

  王锡爵看向朱翊钧:“陛下说的是,只是抄书,对于一些胸有锦绣的才子而言,是有些屈才,国家养士,也非只是让其能够抄抄书。”

  “江南文人泛滥,可云贵川、陕甘与辽东这些地方又很缺文人。”

  “朕闻云贵川许多县,连朝廷规定名额的生员数都凑不齐?”

  朱翊钧这时说起文教水平不均衡的事来。

  礼部尚书沈一贯忙道:“陛下说的是,西南西北许多地方,读书的人本就少,然后这少数几个读书人往往就很容易中生员中孝廉,接着就基本上去做官了。”

  “他们本就出自于贫瘠之地,所以也不挑做官的地方好坏,也就很愿意早早的在中进士前就报名去关外或者海外做官。”

  “只是这样一来,西南西北许多地方,能留在家乡教书的读书人就少,然后外地的读书人又不愿意主动报名去那里做教谕教授。”

  “于是,除了几个当地乡宦人家自己教子女读书,往往没有多少人家有机会让自己子女读书,当地县学府学也就凑不齐生员。”

  “得鼓励江南的文人去大西南大西北!”

  “改土归流,不是说把土司消灭,派流官去就行了,当地的人王化程度不提升上来,迟早还是会产生新的土酋。”

  朱翊钧随后就道:“这样,你们回头议一下,提出一个完善的激励制度,凡是去西南西北任教职的乃至定居的,都可以在俸禄上加领特殊津贴,且明确两年或者三年后都会无条件调回到富庶大县任正官,优秀的可以赐进士出身,升迁优先级只低于去海外任职的。”

  请收藏:https://m.bg8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