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4章 缺陷 宽慰_这个导演要谢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4章缺陷宽慰

  波拉克在影评中提到的第三个创新,则是对已经没落的战地公路题材的复兴与开拓。

  众所周知,战地公路片已经绝迹影坛很久了,上一部引发反响的电影,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不列颠导演理查德-克雷莫尔的《遇见伍德沃德》。

  自那以后,还能挑出哪怕一部制作上乘、讨论度比较高的战地公路片吗?

  没有!一部也没有!

  我想《1951》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类型缺失的根源,因为在《1951》之前,摄影机无法满足主视角拍摄的进化要求。

  而《1951》出现之后,战争片有了另外一种拍摄方式。

  不止是战地公路类型的复兴,还有战争片与其他边缘题材的交叉与融合。

  拿《1951》来说,两位主角与掉队士兵的丛林潜行戏,显然大量融入了悬疑元素。

  其实这在以往的战争电影中并不少见,“转角遇到爱”不止恐怖片喜欢用,战争片也很喜欢,而且这很契合战场的固有特性。

  但是旧技术的局限,导致这种悬疑感只能浅尝辄止,无法深入挖掘。

  此外,战争片与青春片同样存在天然的交叉,但以往在这一领域的挖掘同样缺失。

  如果把《1951》的剧情做一下简化和替换,火线改为学校,绵延的炮击改为恶劣的家校环境,道中的友军改为同班的同学,逻辑上同样成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陈一鸣导演对本届戛纳电影节的最大贡献,大概是与他同行的两位摄影师。

  我很期待《1951》中使用的开创性摄影技法,可以以戛纳为起点推广普及开来,应用到更多的电影之中。

  当然,如果波拉克真的认为《1951》完美无缺的话,他也不会在场刊上只打出3分了。

  他同时认为,这部电影有着两个巨大的缺陷,拉低了整部电影在他心目中的综合评价。

  第一个缺陷,在于《1951》试图从一个正治性的视角出发,讲述一个普世的成长故事,但是这两者存在天然的错位,不是靠耍弄导演手法可以掩盖或隐藏的。

  虽然导演刻意回避了对敌人具象的刻画,而代之以飞机、大炮、坦克等强大武器,但是片中角色除了成长期的主角,其他士兵形象都有着完美人设的弊病。

  这恰恰说明导演和编剧的基本立场,是正治性的,而非普世的。

  第二个缺陷,则是《1951》为了追求商业化的效益,片面地强调可看性,添加了一些不必要的视觉奇观。

  “戛纳和我本人并不排斥商业电影,我只是有些惋惜,同一个段落,理应存在更富寓意的呈现方式。

  陈一鸣导演已经告诉我们,他完全做得到,只是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他不愿意而已。”

  波拉克的长篇评论,最初刊载于《每日银幕》8月

  请收藏:https://m.bg8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