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5章 裁缝 冲动_这个导演要谢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不行,过!

  《敦刻尔克》,三线叙事、时空交错、交叉剪辑,诺兰的时间概念电影。

  敌人全都在镜头之外,是作为危机背景板出现的。

  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逃生片。

  抛开对内核与价值观的讨论,直接上手秀技术,这条路子好像有搞头?

  陈一鸣突然来了灵感,顺着这个方向继续往下延伸。

  时间!时间才是战争中最宝贵、最公平的资源!

  把人与人的对抗转化为人与时间的对抗,在限定的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达成预定的目标。

  对啊,虽然说一切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电影,但是干嘛非要盯着敌人、武器、杀戮、爆炸、血腥等等元素不放呢。

  类似的枪炮寥寥的战争电影还看过啥来着。

  《士兵之歌》,大毛导演格-丘赫拉依的杰作,开创了战争公路片这个杂交类型,讲一个普通士兵在6天探亲假期中的所见所闻。

  《1917》,不列颠导演萨姆-门德斯的作品,两个传令兵的8小时奇妙冒险,比起剧情技术上更加骚气,通过巧妙的剪辑实现了伪“一镜到底”。

  诺大神的《敦刻尔克》场景太多太大,筹备时间短不了,陈一鸣肯定HOLD不住。

  《士兵之歌》涉及场景也不少,而且建国初期的国内场景还原起来代价太大,也不大行。

  所以,就《1917》比较合适。

  如果以半岛战争为背景,玩儿一把“一镜到底”,有没有可能呢?

  两名底层士兵,被派去前沿阵地传递“进攻取消”的命令。

  好像不太符合半岛战争的特点,进入阵地拉锯战阶段之后,双方阵地都是头顶头,间隔不过几十上百米,类似《1917》里的大片无人区从来不曾出现过。

  运动战阶段,倒是有坚果一方主动后撤拉长华国补给线的举动,不过华国进攻部队打惯了穿插作战,并不依赖后方上级的命令。

  总之,让两个新兵去通知前线部队取消进攻,在华国军队里实在太过儿戏了。

  那么换个思路,不是通知取消进攻,而是通知提前撤退呢?

  似乎有门儿哎!

  陈一鸣搬过《半岛战争战史全记录》,重点翻阅拉锯和相持两个阶段。

  与前世差不多,本时空的半岛战争中,运动战阶段与阵地战阶段之间,同样存在一小段敌进我退的时间。

  那几个月是华国军队最困难的一段时间。

  N次打击之后,随着双方持续增兵,狭窄的半岛战场被塞得密不透风,战争初期华国擅长的穿插进攻作战再也打不起来。

  我方受困于后勤不畅攻坚乏力,攻转守时又来不及构筑坚固的工事,战士们只能用轻武器和血肉之躯来对抗对方海量的飞机重炮和坦克。

  因为战士们的英勇作战,战线整体后退幅度并不大,基本都是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围绕着连绵不绝

  请收藏:https://m.bg8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