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十九章 源远流长的文武之争_奋斗在五代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朝后晋开始,朝廷基本收回了地方节镇的继承权,地方节镇大多不再父死子替,转由朝廷委派节度使。

  同时,受朝廷直辖的地方节镇,通常三到五年就会换一任节度使。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

  此时交通极为不便利,比如朝廷要将宋州节度使调往西北的朔州银川市担任节度使,朔州节度使则来宋州担任节度使。

  这不仅仅是换个位置这么简单,两地光直线距离就接近两千里,节度使上任往往又是拖家带口,凭此时的交通水平,路途上花上个两三个月都实属正常。

  如果宋州节度使接到朝廷命令,立刻启程赶赴朔州,他麾下的掌书记、推官都是他的幕府从官,也要随他一道赴任朔州。

  那在朔州节度使抵达宋州前,这宋州空缺的几名官员该由谁来临时担任呢?朔州节度使出发后,又由谁来暂管朔州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后晋朝发明了“权知某州军州事”这一差遣。

  拿上述宋州朔州的例子来说,朝廷在通知宋州节度使换镇的同时,会派一名高级武官,以“权知宋州军州事”的名义,简称“宋州知州”,先接替宋州节度使的位置,同时也会从朝廷带几名文官过去接替掌书记、推官的职位。

  朔州也是同理,由一名在开封赋闲的高级武官担任朔州知州,领着几名低级文官接替州务。

  数月之后,两名节度使分别抵达新的节镇,这批暂任官员便会返回开封,将权柄交还给新任节度使及其幕府从官。

  知州依然是属于武官途径的差遣,只有五品以上的高级武官才可担任知州,并未引发武官们的抵制。

  这一制度的创建很好地解决了节度使换镇的难题,因此便一直沿用下来。

  先帝郭威建立周朝后,自然也沿用了这套“知州”制度。

  而且在此基础上,郭威还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那便是用文官来担任知州。

  郭威篡位之前,就是后汉的枢密使,还统领大半禁军,在军中拥有说一不二的威信。

  任用文官担任知州,以削弱武官的权势,虽然激发了不少武官的抗议,却被郭威强行压制下去。

  传到郭荣这一代时,文官出任知州已是常态。

  但知州毕竟只是临时工,等节度使到位,知州就要卸职返回开封。

  地方州郡的长官依然是清一色的武官,伤不到武官体制的根基。

  如今窦仪出任“知西京留守事”却开了一个先河。

  上任西京留守王晏出任凤翔节度使后,朝廷其实并没有调别的武官来担任西京留守。

  所以,窦仪这知西京留守事,并非临时工。

  郭荣趁着一大帮武将都在淮南的特殊时期,安排窦仪出任知西京留守事,就是要坐实一点:文官也可长期担任地方长官。

  这条人事调动诏令发布后,郭荣这几日一直处于干了“坏事”之后

  请收藏:https://m.bg8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